記錄媒體
會因為逐漸接近人類
而變成「記憶留存技術」?
——自1987年NAND 型快閃記憶體問世以來,已有30多年的歷史,而今後它又將如何發展進化呢?首先,先來聽聽在記憶體開發研究所內,從事次世代記憶體技術基礎開發的石丸一成先生的看法。
石丸:有關快閃記憶體的未來,目前我們可以看到兩個大方向。一個是像以往一樣,繼續增加其存載容量。資訊設備與通訊技術,必隨著時代的日新月異跟著進化發展,也因此會需要能夠儲存更大量數據的快閃記憶體。
另一個大方向是,為了有效處理所存載的大量數據,往開發「智能記憶體」的方向發展。舉例來說,快閃記憶體是與發號司令的控制器進行結合來使用的,透過改善其功能,能夠更快更穩定地記錄數據資料。
隨著記憶體智能化,說不定在不久的將來,記憶體本身亦可就所存載的情報資訊進行篩選整理,並能夠立即為用戶提供正確的情報訊息。至於要如何從大量的數據中選取所需要的數據資料並輸出,乃是次世代記憶體技術開發的關鍵之一。換句話說,也就是記憶體的人性化。
——原來如此。也就是說,記憶體將不再僅是「記錄裝置」的意思囉?
石丸:是的。也就是說亦有可能開發出全新的記憶體而非半導體。最近,在學術會議上也發表了一項有關記錄DNA數據的研究。雖然被視為反常奇怪的想法,但是在20年後的未來,有可能付諸實現也不一定。
我個人有在想像,若有一天,「物件」可以記住情報訊息,將會是怎樣的情景。例如,夏目漱石所使用的鋼筆,若記得文豪在寫下「我是貓」這本鉅作當時的景象,那不是很有趣嗎?不僅是小說的內容,就連當下夏目漱石的感受和寫作狀況,都能夠透過鋼筆得知一二。而學到了夏目漱石文筆創作風格的鋼筆,居然就此創作出新作品,光是想像就令人興奮不已。或許這是個遙不可及的夢想,但我想要挑戰開發出,不單只是存載記錄資料數據,還可以傳達所存取的記錄資料之當事者的情感、五官感受、經驗等感官訊息的記憶體。
——在聽到了您的一番話後,我也想到了伊勢神宮的「式年遷宮」。這個每20年一次將天照大御神移駕到新建神殿的隆重祭典,不單只是基於「保存」目的而舉行,同時也是為了藉此將神殿的建築技術與儀式的程序以實際運作的形式進行世代傳承,富有極為重大深遠的意義。在我所專研的VR之研究小組成員中,也經常就如何記錄與傳達人類經驗和技術層面進行討論。
石丸:原來「式年遷宮」是一個為了傳達人類經驗與技能的傳承機制。若要將之應用在記憶體上,也許今後再加上能與「人類特性」緊密搭配的功能會比較好。例如,「這個人很健忘,所以我只要將重要記憶的資訊備份起來就好」,記憶體本身會自行判斷並進行資料的複製備份。或許往後的記憶體將變得更加人性化。